html模版告訴你成都的地下秘密






從1995年宮墻初露端倪至今,經過兩代考古人的努力,明蜀王府這座湮沒瞭近400年的宮殿越來越明晰地呈現於世人眼前。目前,位於成都市中心的明蜀王府苑囿正在發掘中。作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三部主任和明蜀王府的第一位發掘者,謝濤還曾參與發掘舉世矚目的“老官山漢墓”“天府廣場東漢石碑”“江南館街遺址”,他擔任領隊的考古項目曾獲得兩次全國十大年度考古新發現。昨日,謝濤向成都晚報記者講述瞭他經歷的數次成都重大考古發掘背後的故事。

人物秘檔

謝濤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三部主任,20多年從事“成都地下秘密”探究。

參與發掘東華門街明蜀王府宮城城墻遺址,任領隊。(1995年)

參與發掘老官山漢墓,發掘現場領隊(2013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參與發掘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任發掘領隊(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參與發掘後蜀宋王趙廷隱墓,任現場執行領隊(2011年)

東華門街·明蜀王府遺址

建酒店時宮墻意外現身

1995年,在東華門街,一段明蜀王府宮城城墻遺址被發現,在地下沉睡瞭近400年的蜀王府遺址初露端倪。

發掘明蜀王府城墻的領隊正是謝濤。“建喜來登酒店挖地基時,有人發現瞭一段明蜀王府宮墻的遺址。發掘時,(考古人員)發現宮墻的地基內打瞭很多根粗壯的木樁,排列整齊。”這種修築城墻的方式在成都是首次發現,對於弄清古代城垣的修建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其後,在天府廣場西北角,又發現瞭明蜀王府宮城的西南角。

“我查閱瞭歷年來成都文物考古的資料,《成都市勘測志》記載的1995年明蜀王府宮城城墻的發現,應該是明蜀王府遺址首次被考古發現。” 正在發掘明蜀王府花園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領隊易立說。

2010年,在天府廣場防空洞的墻壁中,謝濤還主持發掘瞭東漢的李君碑和裴君碑,如今這兩通漢碑都陳列在成都博物館新館內,在裴君碑陰刻文字第六列,觀眾可以找到“列備五都”四個字,表明當時成都已號為“五都”之一,與洛陽、邯鄲、臨淄、宛等齊名。

天回鎮·老官山漢墓

地鐵工地上漂來漢墓木器

成都老官山漢墓的發現,曾經引起舉世震驚,此後對發掘器物的研究成果正在不斷湧現。4月12日,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館員羅群告訴成都晚報記者,中國絲綢博物館已根據老官山漢墓織機模型復原瞭兩臺西漢織機,並正準備用其中一臺滑框式提花織機復原漢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蜀錦。

那麼老官山漢墓是如何發現的?謝濤是老官山漢墓的發掘現場領隊,他告訴記者,2013年,地鐵3號線工地經過天回鎮時,觸碰到瞭一批墓葬,一些木器順著水流到瞭地鐵工地裡,成都市文物考古隊獲悉後,立即對這批墓葬進行瞭搶救性發掘。

這些墓葬一半在公路下面,一半在民房下面,為瞭考古發掘,考古隊隻好和民房主人簽合同,把民房拆瞭一半,考古發掘結束後又給人傢修回去。

墓穴中全是水,把水抽幹後,謝濤驚訝地發現瞭一些不認識的木器,“拿回來修復研究之後,才知道那是4部完整的西漢勾綜提花織機模型,這在全國是首次發現。”謝濤說。

除瞭4部完整的西漢提花織機模型,還發現瞭正在“工作”的15件織工彩繪木俑。“發掘老官山漢墓的時候想找絲綢,結果絲綢沒找著,把織機找到瞭,把工場 場長 找到瞭,而且 紡織工人 也在,能夠復原出文獻記載蜀錦織錦工場的場景。”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毅說。

這次發現意義重大,“老官山漢墓出土的木制織機不僅證明中國西漢時期就有提花機,而且那時的提花機已經比較成熟瞭,說明提花機出現的時代還更早。”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表示,“這些織機還證明中國在西漢時期已經有連桿機構,而之前有證據表明漢代機械上已經有瞭曲柄。也就是說,曲柄和連桿機構在漢代都有瞭。後來,這兩者結合起來,就發明瞭曲柄連桿機構。沒有這種機構,就不會有瓦特發明的那種蒸汽機。”

在另一座漢墓中,發現瞭一塊碳化的竹制品,“我當時隱隱覺得有可能是竹簡”,謝濤說,文物被送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謝濤註視著這堆竹子被一片一片地分離出來,果然是竹簡,而且是醫學竹簡,經過修復之後,連竹簡上的字跡也清晰可辨。這是四川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竹簡。在這批墓葬中還發現瞭一隻高約14厘米、通體髹黑漆的漆人,用白線和紅線標出全身經絡,其中能夠辨認的穴位有117個。如今,在成都博物館二樓秦漢展區,觀眾可以看到這些著名的織機模型和木俑。

大慈寺附近·唐宋江南館街遺址

商場基址上水渠通向古街坊

2007年,謝濤擔任瞭唐宋江南館街遺址的發掘領隊,在大慈寺附近發掘出宋代十字街道與20多間唐宋房屋遺址,其中有宋代鋪磚主道4條,這是成都最早的磚鋪道路。

其實,在此之前十多年,成都文物考古隊就在春熙路伊藤洋華堂基址上發掘出一條唐代的水渠遺址,這條水渠一直向大慈寺方向延伸,謝濤意識到,肯定還會有重要的發現。

這一等就是十來年,直到IFS動工的時候,新一輪的考古發掘開始瞭。一年多的時間,謝濤每天都守在工地上,甚至手把手地教工人發掘路面。起初隻是一小段路面被發掘出來,後來發掘的路面越來越長,唐宋房屋遺址逐漸顯露。這是成都首次發現唐宋裡坊制的遺跡。於是,謝濤趕緊寫報告,申請對其進行原址保護。

如今,保存得最完好的1200平方米唐宋街坊遺址被完整地原址保護下來,其中包括宋代的十字路口,以及唐宋裡坊制房屋遺跡。在IFS的東出口,如果你仔細留心腳下的玻璃地板,就可以“穿越”到唐宋。

十陵鎮·趙廷隱墓

街心花園下暗藏後蜀宋王墓

在成都博物館展廳內,20多尊正在演奏樂器的女樂俑衣飾華美,顧盼生姿,以其極高的藝術性受到觀眾的矚目,這些伎樂俑出自後蜀宋王趙廷隱墓。

謝濤是趙廷隱墓發掘的現場執行領隊。2010年11月中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報料,在十陵鎮青龍村一處道路工地上,發現瞭一座大型磚室墓,當時這座墓的後室已經坍塌,墓室內全部被泥土掩埋。

這座墓葬面積近400平方米,呈中字形,不僅有前後室,南北還有耳室,可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非常高。發掘時,在泥土中不時發現一塊塊刻著字的紅砂石,後來把這些石塊拼在一起,居然拼出瞭一塊3000多字的完整墓志,證實這是後蜀宋王趙廷隱墓。趙廷隱是後蜀皇帝孟知祥的開國功臣,他的墓室結構也和孟知祥墓很相似。

這次發掘共進行瞭半年,在墓室的後室中出土瞭20餘件伎彩繪樂俑,雕刻精致,有的衣服、樂器上還有鎏金,她們手中的樂器,有排簫、笛子、琵琶、笙、鼓……組成瞭一支豪華的宮廷樂隊,和前蜀王建墓的二十四伎樂俑之間,似乎隱隱有某種神秘的聯系。

“這座墓不僅曾數次被盜,還曾被惡意地破壞過,墓志被砸碎,墓葬壁畫和陶俑有火燒的痕跡,一般盜墓賊不會做這樣的事。”謝濤說。發掘結束後,趙廷隱墓被回填保護,如今該墓址上方修瞭一座街心花園。

成都晚報記者 汪蘭 攝影 王歡



B8F2A6A0DB4F67C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qq024y4u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